保健食品的研發都在搞什麼名堂-上

你知道嗎?臺灣人一年吃掉的保健食品規模高達1,367 億 !

根據2019年食品所ITIS團隊調查及推估的研究調查,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國民保健觀念提升,加上我國龐大的高齡人口,使台灣保健食品已由早期具有經濟實力之人使用的奢侈品,轉變成一般普羅大眾皆必需之保健食品。2008 年台灣保健食品整體市場規模約有新台幣 677 億元,而到了2019年已經成長到一年吃掉的保健食品規模高達1,367 億 ! 其中,臺灣人還特別愛吞藥丸,2015 年後,國人在「吞」服保健品上,每年以35~55 億新臺幣成長。

而臺灣人保健康又都在吃什麼?

銷售熱門的保健原料包含乳酸菌( 益生菌) 一年47 億下肚,位居第二的樟芝與其他多醣體,

包含近期熱門的藻類多醣體-褐藻醣膠、酵素也高達22 億。。

 

既然台灣人每年吃下的保健食品越來越多

到底保健食品的研發人員都在做什麼?

 

我是研譯的代表-研發人,在台灣生技產業近20年的歷程中,我曾在國家機器研究單位,跟著伙伴們一起做新藥開發(就像現在大家一直在開發COVID19疫苗類似,各國的國家機器研究單位,都在比誰快)。 轉投生技產業後,我也在目前生技業界的代工龍頭待了一段時間,磨練一段時間後,開始到不同的保健、醫療器材開發公司進行保健食品、美容產品開發。

許多大學、研究所的老師及朋友常問我,你怎麼在這領域搞愈久,所參與研發的項目層次愈來愈低階? 過往所學的生物化學、代謝體學,甚至分子生物學,不就白白荒廢了嗎? (天知道,一般人都聽不懂這些)

 

 

研究室的研究人都在做什麼?研究人不等於研發人?

當聽到這些質疑時,我反而很慶幸,我不再是二十年前,每天只需活在不到兩米寬實驗桌前,成天與電泳圖、聚合酶連鎖反應器、發酵槽、高壓液相層析儀為伍的「研究人」了(天知道,這又是一般人不理解的名詞了…)

那時成天的煩擾總是圍繞在,多重複試驗數據是否吻合? 投遞出去的文獻有沒有被打槍? 被接受刊載的文獻,

「期刊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是否像股市一樣不斷下滑?

 

[備註]大家知道嗎,醫學文獻期刊也是有分等級的,等級分數是隨時變動,有刊出代表研究認真,但高等級的期刊指數更是研究人嚮往的那種等級,就像老婆有一顆C牌精品包很好,但有一顆H牌經典包簡直是人生指標。

 

我忽然發現,我從原本猶如井底之蛙的研究人,跳出那口井,蛻變成為能與現實生活結合的「研發人」了。

「研究」與「研發」在我的觀點裡,具有極大的差異。

「研究」是指針對某個尚未被學理印證的主題,專研並且追根究柢,挖掘出可在學術領域被承認的新價值。

「研發」,是指能將學理應用於現實,進而發財 !! 噢,不~ 是進而將學理融合創新,發展出能應用人類生活的產品或科技。

因此不管在各個產業中,「研究人」常常是最宅的,也很容易成為單身狗,因為「研究人」的大腦,多少都曾長期沉浸於某特定學理的專研,而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演化成「研究人」而不自知。

我也曾經是那個研究人 本篇太長,暫告結束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