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日報】如何判斷及選擇優質「真」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褐藻醣膠目前已被廣泛研究並實際於臨床運用,尤其對於面對關鍵期及術後保養的需求者而言,已漸成為輔助保健上的重要選擇。
專研參與小分子褐藻醣膠研究已經超過17年,並整合近30個醫學研單位,共同發表約70幾篇國際醫學文獻的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創會秘書長 楊中瀚表示,隨著市場需求增加,現在市售褐藻醣膠產品玲瑯滿目,甚至除了人用產品外亦延伸至寵物保健食品,但由於消費者難以判定產品內實際褐藻醣膠品質,因此廠商彼此跟風的行銷話術,就常常左右了消費者購買判定。
消費者不可能具備研究機構的檢測設備,而要如何以最簡單及正確方式,判定產品是否為優質褐藻醣膠,楊中瀚秘書長提出了幾項建議:
第一、 通過人體臨床研究
產品需通過教學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等級的人體臨床研究實證,以確保安全性及功能性。
第二、 高水溶性、無雜質
由於具功能性的褐藻醣膠,在國際研究認定上被明確定義為「水溶性多醣體」,在萃取過程中,需去除非水溶性的雜質(如: 纖維質、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並須經過純化才能取得純度及活性高的褐藻醣膠。
如果雜質或沉澱物過多,就可能吃進過多非褐藻醣膠的物質,因此消費者可依據此物理特性,判定產品內褐藻醣膠的純度,若產品內有愈多無法溶解於的沉澱物質,表示萃取純度較低,其功能性及活性也相對較低。
楊中瀚秘書長指出,標榜褐藻醣膠的產品,無論是液態劑型或固態粉體,如果倒入水中均勻攪拌後,最終仍然出現無法溶解的雜質沉澱物,就絕對不是褐藻醣膠,這可以做為最簡便初步判定褐藻醣膠純度的方法。
第三、優先選擇小分子型態
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小分子褐藻醣膠由於分子量小,可以發揮較大分子褐藻醣膠高的活性,因此可優先選擇小分子型態的褐藻醣膠產品。
第四 、無使用人工增稠劑(如:玉米糖膠 )
一些純度不高的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由於會有許多雜質沉澱物,因此想製作成現在最廣為被消費者接受的液態飲用劑型時,就會額外加入會讓沉澱物懸浮的人工增稠劑(如:勾芡的概念),用這方式除了要讓消費者誤以為黏稠感是來自褐藻醣膠外,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讓這些非褐藻醣膠的雜質沉澱物,均勻懸浮於液態產品內。這方式可以讓產品在製造階段,避免雜質堵塞充填管路 ; 另外也藉由勾芡的形式,讓消費者飲用時,不會因為整坨雜質沉澱物,造成口感不佳的負面感受。以食品工業上常用的人工增稠劑玉米糖膠(又稱: 三仙膠、黃原膠)為例,它是完全不同於褐藻醣膠的高分子多醣結構,由微生物藉由人工發酵取得,對人體沒有特別營養價值,但因為具有高黏度、高耐酸、鹼、鹽及高耐熱的穩定性,早期在工業上添加於化妝品、牙膏、乳膠漆等,後來到了90年代後開始被添加至食品內使用,用以改變食品的性狀。
姑且先不論玉米糖膠的食用安全性。在功能面上,添加玉米糖膠會把原有的褐藻醣膠包覆住,進而干擾褐藻醣膠於身體內的吸收及活性。另一方面,畢竟玉米醣膠為人工添加劑,在很多研究指出,若食用達一定量,會造成過敏及腹瀉問題, 因此面對關鍵問題各階段的消費者,尤其應該避免食用。
第五、關鍵期使用避免產品內添加額外成分
由於歷年來小分子褐藻醣膠針對關鍵期輔助使用的基礎科研及人體臨床試驗,都是以單純小分子褐藻醣膠作為研究基礎。因此建議以此為判斷標準,產品內除了調整食用適口性的天然素材外,避免選擇添加其他功能性成份,尤其是加入中藥素材(如:黃耆、薑黃、牛樟芝、靈芝、山楂等)的褐藻糖膠產品,以降低使用上的干擾及風險。
第六、 學會如何判定,優質「真」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台灣學研單位,著力於小分子褐藻醣膠研究已逾17年,其技術源至目前任職於海洋大學的黃培安博士,2008年黃培安博士建立出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技術,並經台灣研究團隊共同簡化出定義出 "Oligo Fucoidan"一詞,來與其他國家的大分子褐藻醣膠(Fucoidan)做區隔。
直至2025年,使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作為素材的醫學學術文獻已經發表了近70篇,於全球醫學研究上已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更在2022年獲得了美國醫學研究所NCI的認可,並將Oligo Fucoidan收錄在《藥物及天然物詞典》(代碼C170752)中,說明其為高度安全,並可以在臨床上用於輔助解決關鍵問題的食品補充素材。
由於2008年開始,在科研上所使用之小分子褐藻醣膠(實驗室製程)於活性上,雖較大分子結構顯著,但延伸至食品應用時(商業化製程),卻仍然存在大量無用沉澱物(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且無法克服將其完全水溶的技術障礙。原研發團隊花了近12年時間,最終透過導入高壓過濾和多孔即溶兩項技術,在2020年終於建立出進階食品級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技術,即所謂「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經過試驗驗證,其純度和活性明顯提高,具高水溶純度,幾乎成功去除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含有大量無用的不可溶沉澱雜質。發展至此,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之純度及活性,才得以真正達到歷年來細胞、動物及人體臨床實驗,所用來發表科學文獻之原料等級,並經人體試驗證實,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僅具高度安全性,其在臨床運用上亦獲得高度肯定。

隨著市場需求增加,部分業者開始以「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小分子褐藻醣膠作為行銷口號,然而實際上,產品可能仍停留在大分子型態,品質與安全性令人存疑。對此,業界憂心此類誇大標榜恐混淆視聽,導致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
面對各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第二代」、「第三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消費者如何懂得判斷及選擇優質「真」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 楊中瀚秘書長指出最簡單的幾個判定方式:
一、確認產品技術來源
可藉由判定「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技術來源,是否來自原研發者的技術移轉,甚至是否取得相關技術的專利授權。
二、挑選經人體臨床驗證
只有經過動物、細胞實驗的產品,無法代表人體,如果廠商願意投入資源做實驗,代表產品有一定的研發基礎,因此可挑選經過人體臨床驗證的「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
三、確認產品是否獲得具公信力單位認證
目前有諸多具公信力的認證單位會針對產品給予認證,確保消費者購買產品時地品質保障,如: 生策會所屬的「SNO品質標章」、中華民國國家企業競爭力發展協會所屬的「國家品牌玉山獎」,這些認證產品都需要經過專家學者,一連串的嚴謹審查,才可以通過標準取的認證,因此可做為消者選擇「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時的基本判定標準。
四、產品明確標示生產廠
可優先選擇由國際高規格PIS/C GMP藥廠生產和監製的產品,且明確標示於產品外盒上,確保購買到品質嚴格管控的「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
五、產品可於具公信力的通路購得
若「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於連鎖藥局體系(例如:佑全、杏一、大樹....等上市櫃連鎖藥局)販售,代表該品牌產品已通過專業藥局嚴格篩選審查,其安全性和功能性更有保障。同時,消費者也能夠於藥局獲得專業的醫事人員的詳細說明和問題諮詢服務,可以更安心地選擇、使用產品。
輕采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銘信指出,部分廠商利用模糊話術,將與「真二代」不符的產品包裝為高階版本,進而誤導消費者,也使得真正投入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開發的企業,心血成果反遭仿冒濫用。
黃銘信則強調,輕采國際投入研發並建立真正的「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製程,目的就是要讓消費者能夠安心受益。他同時建議,產品在廣告與標示上應更加清楚與規範,讓民眾能一眼辨識來源與品質,進而確保所選購的產品具有真實性與可靠性。藉由透明資訊與完善規範,消費者將能更安心地選擇到優質的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真正發揮健康價值。
以上新聞,分享於工商日報,內容及版權歸該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