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醣膠怎麼選?破解mg迷思,揭秘純淨、高效吸收的秘密!
快速跳轉目錄 |
Q1:褐藻醣膠越多mg越好嗎?
A:不一定。 小分子、高純度、高水溶性、高活性且無雜質沉澱的褐藻醣膠產品,除了可以以較少份量達到較高輔助外,更能符合人體吸收特性,因此「質」比「量」更重要。盲目追求高毫克數,可能只是在補充無效雜質。
Q2:怎麼知道產品是不是純褐藻醣膠?
A:根據國際醫學藥典記載,功能性的小分子褐藻醣膠是完全水溶性的多醣體。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將產品倒入透明杯(杯內可先承装一些清水)觀察,若產品與水接觸後,能持續呈現清澈透明、無沉澱、無雜質混濁,代表純度高、品質佳。
Q3:玉米糖膠是什麼?為什麼選購 液態小分子褐藻醣膠 產品時,需要特別避開?
A:玉米糖膠(又稱 三仙膠、黃原膠)是常見的人工增稠劑,早期於工業上使用(如:化妝品、乳膠漆....),後來才逐漸開放運用於食品,用以改變食物型態(如:懸浮、勾芡...),它雖然能讓產品看起來濃稠,卻可能掩蓋雜質並降低機能成分的吸收效率。對於敏感體質者,甚至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或過敏反應,因此應盡量避免。(參考資料4、5)
Q4:研褐與其他品牌褐藻醣膠有什麼不同?
A: 研褐是台灣首創液態小分子褐藻醣膠機能飲的專業品牌,產品結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授權技轉的「 二代小分子褐藻膠」 專利萃取技術(2020年黃培安博士所建立),去除早期 「一代小分子褐藻醣膠萃取法(2008年黃培安博士所建立)」內之大量無效雜質,並經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證,具備可信的科學基礎與品質保障。
研褐-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機能飲,採用液態劑型,不添加人工增稠劑與糖類,能有效保留成分純度並降低不必要的攝取負擔。這樣的設計特別友善於味覺敏感、吞嚥困難或需長期補充營養者,在實際使用上更貼近身體需求。
研褐相信,真正適合日常補養的產品,必須兼顧配方純淨度與使用便利性,研褐正是以這樣的原則出發,提供消費者更安心、更具實用價值的選擇。
「您是否曾在選購保健品時,看到標示著『高達2400mg、2600mg褐藻成分!』的產品,直覺這樣一定很厲害、很超值?這是常見的數字迷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破解這個常見的保健品包裝陷阱。」一同了解:容量多、數字高,並不代表你吃進去的有感成分多。
一、褐藻醣膠是什麼?為何「型態」與「純度」才是吸收關鍵?
褐藻醣膠(Fucoidan)是一種來自褐藻的水溶性多醣體,目前已被廣泛研究具有多重保健潛力的重要營養成分。
想要讓褐藻醣膠更有感,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小分子型態
褐藻醣膠的萃取方法眾多,但是不同的萃取方法所得到的褐藻醣膠純度及活性就會不一樣。台灣專注研發的高活性萃取法,所取得是小分子褐藻醣膠,小分子相較於大分子褐藻醣膠,分子較小、較好吸收。
2.高水溶性:
醫學及學術文獻提開宗明義定義「Fucoidan is a water-soluble, negatively charged, biologically active polysaccharide found in great abundance in brown marine algae.」,表示褐藻醣膠是水溶性、帶負電且具生物活性的多醣體,簡單來說:褐藻醣膠就是存在於褐藻的水溶性多醣體,其首要物理特性就是具有高親水性,可完全溶解於水分子中(亦即須完全可水溶)。
因此標榜褐藻醣膠的產品,無論是液態劑型或固態粉體,如果倒入水中均勻攪拌後,最終仍然出現無法溶解的雜質沉澱物,就絕對不是褐藻醣膠,這可以做為最簡便初步判定褐藻醣膠純度的方法。(參考資料1)
3.低雜質:
褐藻醣膠萃取過程中,需去除非水溶的雜質(如: 纖維質、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碳水化合物),並須經過純化才能取得純度較高的機能活性。如果雜質或沉澱物過多,就可能吃進過多非褐藻醣膠的物質,其對健康的影響就會產生疑慮。
有些產品由於技術無法突破,無法萃取出高水溶純度小分子褐藻醣膠,因此轉而變相將雜質強調為「保留完整營養成分」,像是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等。
讓消費者在被誤導下,誤以為產品內成份變的很豐富,但其實這些雜質,都是我們每天從食物中就能輕鬆攝取到的便宜營養素。事實上真正值得投資作為保健之用的,是那些不易從日常飲食中獲得、必需透過精萃純化的小分子褐藻醣膠成份。
如果原本期待,透過購買機能保健食品來調整體質,但最後卻花了許多錢來攝取這些便宜又常見的雜質(營養素?),實在是非常不划算!!
4.無使用人工增稠劑(如:玉米糖膠 ):
一些純度不高的小分子褐藻醣膠產品,由於會有許多雜質沉澱物,因此想製作成現在最廣為被消費者接受的液態飲用劑型時,就會額外加入會讓沉澱物懸浮的人工增稠劑(如:勾芡的概念),用這方式除了要讓消費者誤以為黏稠感是來自褐藻醣膠外。
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讓這些非褐藻醣膠的雜質沉澱物,均勻懸浮於液態產品內。這方式可以讓產品在製造階段,避免雜質堵塞充填管路 ; 另外也藉由勾芡的形式,讓消費者飲用時,不會因為整坨雜質沉澱物,造成口感不佳的負面感受。
以食品工業上常用的人工增稠劑- 玉米糖膠(又稱: 三仙膠、黃原膠)為例,它是完全不同於褐藻醣膠的高分子多醣結構,由微生物藉由人工發酵取得,對人體沒有特別營養價值,但因為具有高黏度、高耐酸、鹼、鹽及高耐熱的穩定性,早期在工業上添加於化妝品、牙膏、乳膠漆..內,後來到了90年代後開始被添加至食品內使用,用以改變食品的性狀。
姑且先不論玉米糖膠的食用安全性。在功能面上,添加玉米糖膠會把原有的褐藻醣膠包覆住,進而干擾褐藻醣膠於身體內的吸收及活性。另一方面,畢竟玉米醣膠為人工添加劑,在很多研究指出,若食用達一定量,會造成過敏及腹瀉問題, 因此面對關鍵問題各階段的消費者,尤其應該避免食用 (參考資料2、3)。 換句話說,重要的是吃進身體裡的應該是高活性「機能成分」,而不是看起來雜質很多的不純「萃取液」。
二、揭秘mg數字迷思:為何小分子褐藻醣膠「質」比「量」更重要?
消費者常反應:「你們這包怎麼只有10ml,別人有20ml還2400mg耶!」
但事實上,容量與品質完全是兩回事。
研褐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機能飲 |
他牌小分子褐藻醣膠 液態飲 |
|
每包(瓶)容量 |
10 ml |
20ml |
成分 |
2g (=2000mg) 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 |
2400mg 褐藻萃取物 |
水溶性 |
高 |
低 |
有無沉澱物 |
無 |
有 |
液體產品 內容物 外觀呈現 |
澄清透明 |
混濁沉澱 |
增稠劑 |
無 |
有 ( 玉米糖膠 ) |
簡單來說:你喝的,到底是「精華」還是「稀釋過的濃湯」還是「視覺上的安慰劑」?
三、聰明辨識:從水溶性與雜質沉澱看小分子褐藻醣膠的真純度
褐藻醣膠是水溶性多醣體,若經過高純化處理,應能在水中完全溶解,呈現清澈透明狀。若產品中出現大量雜質沉澱物,可能代表:
成分未充分純化,含有非活性雜質或未經處理的藻渣。
加入增稠劑(如玉米糖膠),使雜質均勻分散在液體中,看似是「一體成形的飲品」,實際上只要將液體倒於杯中就能知道有無沉澱物。
小提醒:不是所有「喝起來濃濃的」產品就是精華,搞不好只是用黏稠劑「包裝」出來的視覺假象,因此消費者務必要看清楚產品上的成分標示。
四、破解保健品行銷手法:三招教你看懂營養標示背後的真相
1.不只看「mg」數字,要看「成分名稱」
2400mg褐藻萃取物 ≠ 2400mg小分子褐藻醣膠
因為褐藻的種類很廣泛,舉凡昆布、裙帶菜、墨角藻、馬尾藻…等,若包裝沒有特別註明使用的藻種名稱,不肖廠商或許今日用低成本A藻、明日用B藻,如此一來,使用不同藻種所萃取出來的褐藻醣膠含量就可能不一樣,也會有品質不穩定的風險! 另外,萃取出的褐藻萃取物,會經由冷凍乾燥或噴霧乾燥成粉末,再去做末端產品應用,在此加工過程中,常會加入難消化麥芽糊精做為抗結塊劑,讓粉末較為蓬鬆、不易結塊。但只要於標準範圍內,適量使用食品添加物是沒有問題的,唯一要擔心的就是添加比例,過多的添加不僅會干擾吸收,也可能減少褐藻萃取物的含量,例如標榜2400mg褐藻萃取物,若含有400mg添加物,實際上褐藻萃取物就只剩下2000mg,若又有萃取殘留或是未經純化等問題,真正吃進去的褐藻醣膠可能遠低於標示量!
2.看的是「 溶解度(可溶純度) 」,不是「包裝容量」
舉例來說:研褐每包10ml含有2000mg褐藻萃取物(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溶解度高。他牌液態飲,雖然標榜20ml含有2400mg褐藻萃取物,但實際倒出卻是有雜質沉澱物,扣除這些雜質沉澱物後,實際可溶純度低。
也就是說,看似每包含量標示很多,但要在意的是喝進去的有感成分實際是多少,絕不要被包裝上的數字迷思給誤導了!
3.認清「添加物」與「增稠劑」的用途
玉米糖膠(又稱作:三仙膠、黃原膠)等添加物,常被用來使雜質不易沉底,看起來像是「一體成形的液態」。但這些成分對人體並無保健價值,反而可能增加過敏或腸胃不適風險。
五、研褐獨家解密:如何做到純淨、好吸收、無添加?
研褐機能飲,是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黃培安博士授權技轉之專利技術,萃取出之小分子、高純度二代小分子褐藻醣膠,透過高技術純化處理,使其呈現高水溶、高活性、澄清無沉澱、無額外添加糖、無人工甜味、無人工增稠劑。
研褐以實際市售產品通過醫學中心人體臨床實證,安全與品質皆獲肯定,是兼顧純淨配方與吸收效率的信賴選擇。我們始終相信:提供消費者健康輔助的應該是真正有感且能被有效吸收的產品,更應該優先以食用安全性為首重,而不是行銷包裝上以「模糊數字」以及額外添加不利人體添加物,來誤導消費者的選擇。
六、結論:選對褐藻醣膠,從成分標示開始,不再被表面數字誤導
當您要真正了解一個產品時,著重不只是包裝行銷話術或看似驚人的誤導數字,而是要了解重要成分的本質與來源。
小分子褐藻醣膠的價值,不在於包裝容量大或標示數字(如:mg)高,而在於它是否是真正的小分子、高水溶、高活性,可被有效吸收的水溶性多醣體。
沉澱物、混濁液體或模糊的「萃取物」名稱,都可以作為最簡單判斷產品品質的指標,產品所宣稱的行銷數字不代表實質功效。
選擇保健品,就像挑選信任的朋友,透明、誠實、有效才是根本。真正要了解產品,要懂得看成分標示,不只是看包裝宣稱——這才是消費者希望透過保健食品輔助健康應有的關鍵智慧。
參考資料
- 醫學期刊: 活性褐藻醣膠定義Kim KT et al., 2014. Alpha-amylase and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ion i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d by fucoidan obtained from Fucus vesiculosus and Ascophyllum nodosum. Phytochemistry 98: 27-3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1942213004809 )
- 玉米糖膠 (三仙膠)相關資訊( https://hk.on.cc/tw/bkn/cnt/news/20140905/bkntw-20140905000934045-0905_04011_001.html )
-
玉米糖膠相關資訊 (https://www.foodcheck.com.tw/ingredient/%E7%8E%89%E7%B1%B3%E7%B3%96%E8%86%A0)
-
醫學期刊: 玉米醣膠造成人體腹瀉及脹氣Daly J et al., The effect of feeding xanthan gum on colonic function in man: correlation with in vitro determinants of bacterial breakdown. Br J Nutr 1993, 69(3):897-902.
-
醫學期刊: 玉米醣膠造成嬰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Beal J et al., Late onse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infants following use of a xanthan gum-containing thickening agent. J Pediatr 2012, 161(2):354-6.